banner
《公益》集刊

Journal of Philanthropic Studies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学会公益慈善研究专委会
资助单位:广州悦尔公益基金会

01banner

作者:《公益》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4 年 06 月 30 日

创刊词

创刊词

 

在这纷扰更迭、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我们怀抱着为构建一个成熟而理性的社会的使命感,在此宣告《公益》的再度起航!本集刊由中国社会学会公益慈善研究专委会和悦尔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期待通过融合学者的思维智慧与行动派的务实思考,把行动研究的精髓嵌入《公益》之中,让这一集刊成为汇聚思想的“圆桌”、激发行动的策源地和通往公益世界的桥梁。

Robert L.Payton以“voluntary action for the public good”阐述了“公益慈善”的深邃含义——“志愿之举以造福人群”,一句话道尽了公益慈善的精神追求。在对其进行钻研时,我们不仅传译其字面含义,同时也尊重并借鉴中华文化中“仁者爱人”的精粹,以期表达现代社会中国人的精神全貌。其理念可概括为三重境界:首是公益的初心,强调广泛普惠;次是志愿的本然,倡导个人自由的选择而非强制之举;末是行动的彰显,坚持公益慈善作为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由行动与事件、过程与成果的交织共生表现。

行动研究以“参与”作为根基,以反思作为方法,因知以进行,以行而求知。它深嵌在公益的理念之中,跨越了传统研究所依赖的观察与访谈,走向了以“参与”为核心的广阔天地,让沉浸式的体验引领观察、行动、探询与反思,实现“四轮驱动”。具体而言,行动研究更执注于直面社会的真问题,生产出“善知识”。

今天的中国社会置身在21世纪的发展洪流之中,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在此历史巨变的铺陈下,公益慈善的崛起无疑成了一把标尺,衡量我们共同进步的里程。行动研究在今日的中国大地上,涌现双脉奔腾之势。一脉是学界的思索者,他们不仅耕耘学问,更以“知随行转”的姿态,将社会科学的训练转化为影响力和改变的催化剂;另一脉源自实务界,行动者在自我反思中构筑了一座“行而后知”的桥梁,从实践中提炼经验,形塑理论,拓展公益的新领域和视野。虽然二者道途不同,但同样显现了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炽热追求。《公益》正是试图将这两股蓬勃的流脉汇合在一起,如同原子冲击所触发的链反应,释放出公益行动的生生不息之力,使社会组织焕发新活力。

行动研究在今天的中国还很稚嫩,也面临重重挑战,实践导向的研究者必须警惕沉溺于片面的事实叙述,而理论导向的研究者亦不宜用预设观念蒙蔽事实真相。学者和实践者之间需要更深切地理解与跨界合作,共同探求知识与实践的融合之道。因此,行动研究是一个不断成长的领域,这也预示着我们对新知识生产方式的探索。这一探索,需要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伦理学、历史学、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等不同学科的支持与启迪,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社会想象力、人文洞察力、伦理胜任力和行动推动力。

《公益》以此为航标,引领知识的海洋和行动的实地相交融。虽然行动研究在学术世界的边缘踽踽独行,但本刊无意于争锋,而致力于展现其独到的研究价值和魅力。同时,我们也期待见证越来越多的实践工作者通过掌握行动研究的方法论和策略,发挥出改变世界的力量。《公益》更期望见到,学者和实践者通过行动研究建立联系,促成合作,构筑起连接不同世界的桥梁,共创一个团结协作的社会蓝图。归根结底,只有知识与行动的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应对世界的结构性问题,对抗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当我们从实践中萃取出新的洞见与概念时,公益慈善的未来将越发明亮、广阔。


愿《公益》能够成为新时代语境中公益行动研究的全新平台,引领社会转型的方向。让我们携手努力,共赴这一历史新篇章。


《公益》编辑部

20246